广西:实施甘蔗高效节水灌溉的“江州模式”解读
在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孔香屯,机声隆隆,一台台大马力拖拉机穿梭于大片蔗地之中,开足马力深耕深松。甘蔗种植机来回奔走,大显身手,将甘蔗播种的开沟、切种、排种、施肥、覆土、盖膜等工序一次完成,令人“啧啧”赞叹。更令人大开眼界的是一条条细水管将分属千家万户的大蔗地“一网打尽”,由电脑控制的水肥一滴滴渗入甘蔗根部,蔗农再也不用看老天爷脸色,雨水不帮忙照样也能稳产增收。
在推进江州区30万亩甘蔗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中,高良公司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从土地平整、播种、田间管理到收割全程机械化,新疆天业实施节水滴灌技术,将水肥一体化技术全程应用。在新技术的支持下,江州区滴灌甘蔗平均亩产有望达到8吨,示范区亩产达到10吨,是目前产量的2倍到2.5倍。
江州区是国家规划重点扶持的广西33个蔗糖优势区域县(市、区)之一,人均产蔗产糖量居全国第一,具有“中国第一甜县(区)”的美誉。江州区29万农民中,从事甘蔗生产的就有26.5万人;132.6万亩耕地面积中,甘蔗种植面积达107万亩;蔗糖产业提供的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七成以上。
干旱缺水,一直是制约全国蔗糖产业发展的难题。“上靠天,下靠地,中间靠空气”——这是左江旱区、也是江州区“望天蔗”的真实写照。“2010/2011年榨季,江州区就比正常年份减产100多万吨,给农民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江州区糖业局局长马捍文说。
为破解甘蔗生产干旱难题,根据崇左市蔗糖生产“4331工程”和实施100万亩甘蔗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战略部署,2011年江州区委、区政府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采取“政企民联合共建、增益联产分成”的模式,计划投入13.5亿元实施30万亩甘蔗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创造了可行的甘蔗高效节水灌溉“江州模式”。
高额资金投入和复杂的设备管理维护,是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两大瓶颈,“江州模式”却很好地破解了这两大难题。
首先,“江州模式”通过创新融资解决资金投入,通过成为第三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建设重点县(区)获得1.08亿元的资金扶持,推动相关企业13.5亿元的投资。从而实现了政府、企业、农民联手大规模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项目。
在“谁来管”的难题上,“江州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由公司负责甘蔗的种植管理以及滴灌设施的维护管理,农民既可以从土地流转中获取稳定收入,也可以通过在流转土地上务工得到收入。
“增益联产分成,就是政府、企业、农民三方皆得利,但‘江州模式’坚持把富民放在首位,以促民增收作为项目建设的核心,努力把项目打造成为富民工程和群众满意工程。”江州区委书记邱明宏介绍说。老百姓不投入一分钱,就可以获得租金、劳务、间套种、超产分成四项收益。经测算,今年6万亩试点完成后,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9063元,比非项目区农民高出2478元。
此外,江州区委、区政府还出台《关于扶持甘蔗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加快建设发展的实施办法》,作为江州区2012年1号文件在今年初下发。在大力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的同时,本级财政每年投入400多万元对项目区生产发展、村屯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等15个方面进行重点扶持,让项目区群众获得更多实惠。
与此同时,“江州模式”中投资建设滴灌系统的企业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减少成本,甘蔗亩产可由目前4.5-5吨提高到7-8吨。地方政府也可增加财政收入,劳动力从蔗地解放出来可以从事其他服务业,从而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新和镇庆合村孔香屯村民李师红说:“我家有87亩甘蔗,土地流转前每年除了蔗种、肥料、农药、薄膜投资以及请人砍蔗开支后,只剩下五六万元。现在,把土地流转给项目公司,每年获得的租金收益就相当我原来自已辛辛苦苦才得到的纯收人,另外加上为公司管护蔗、农机服务收人、养殖收人、到市里打工收人,每年全家轻轻松松多收三四万元。”
“不靠天,不靠地,就靠水利加科技。”江州区区长陈光恩说。这正是江州区实施甘蔗高效节水灌溉带来的可喜变化。目前,首期6万亩试点土地流转任务已完成,已按合同约定兑现2.19万亩第一年10%的土地租金228万元,落实100多台180匹马力拖拉机备耕备种,完成耕松面积10000多亩。“江州模式”将改变农民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实现耕作方式由“披雨衣、扛铁锹、提马灯”向“穿皮鞋、扎领带、点鼠标”转变。
“江州模式”得到了国家水利部、自治区和崇左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引起了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的高度关注,并集中到江州区采访报道。广西春季糖料蔗种植现场会、崇左市100万亩甘蔗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启动仪式和现场会先后在江州区举行。不少前来江州区检查指导和考察学习的各位领导和社会各界人都认为,“江州模式”反映了现行体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淘宝店:(1)绿丰节水灌溉(2)绿丰节水灌溉设备有限公司(3)绿丰节水灌溉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