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水新闻

试产可复制的治水经验——云南农村水利改革初见成效

发布时间:2019-11-05 07:58:00 点击:

向水行政管理体制、水资源管理体制、群众参与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等多项改革推进;打破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体制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改变农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的重建轻管现象;解决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水利工程运行机制不健全,有人用无人管、无钱修等深层次矛盾……云南通过深化水利改革,填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的沟沟坎坎。

2014年夏秋之际,云南陆良恨虎坝和小百户镇中坝村、澄江县龙街街道高西社区作为改革试点,开始为全国探索农村水利改革之路。

恨虎坝水库每年有350多万立方米的水可供灌溉,但由于缺乏灌溉配套设施,1万多亩耕地有水用不上。澄江县龙街街道高西社区位于抚仙湖北岸,农业水权不清晰、水价不合理导致用水方式粗放,大水漫灌产生的大量农业面源污染物直接排入梁王河,最终进入抚仙湖。高西社区试点要探索的是如何“节水减排”,减少农业对高原湖泊的面源污染。

试点针对体制机制存在的弊端,首先建立科学的初始水权分配机制,确定项目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根据作物种植结构,确定用水综合定额,赋予每亩土地平等水权,并实行水权交易,盘活水市场。

其次,探索水价形成机制。把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田间工程计提折旧和合理报酬纳入水价成本;根据全成本水价较高、农民难以承受的实际,提出执行水价的理念,优先保证群众能承受,企业合理盈利,政府适当补贴,找到三方利益的平衡点。

同时,突破以往社会资本仅进入重大骨干水利工程领域的限制,全面放开社会资本参与范围和准入机制,凡是有意愿、有实力的投资主体均可参加农田水利工程投资建设管理;创新建立政府与企业风险共担和社会资本退出制度,政府承担最大的改革风险,使社会资本愿进来、稳得住、有回报。

此外,创新建立超定额加收农业水资源费的制度,建立政府节水奖励基金和精准补贴机制,鼓励节约用水;建立完善工程管理机制,明确工程产权,组建用水专业合作社作为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主体。试点配套水利工程建设在责任到人、工期倒逼、量化到天、奖优罚劣等措施下竣工通水。

仅仅一年,经历了深刻水利改革巨变的三个试点乡村,2015年夏秋呈现出的是:田野蓝莓、蔬菜、烤烟茁壮成长,透出勃勃生机;农家小院里,拿着水权证的农民对用水定额、水权、水价已不再陌生,算起节水增收账更是头头是道。

这透漏出强烈的信号:三个试点的先行先试已产生出农民、企业、政府三方共赢的初步成效。

恨虎坝试点区有水灌溉后,亩均年种植收入达9300元,亩均增加收入1777元;中坝试点亩均增加产值2458元;高西试点区,灌溉管道拉到田间地头,农户一年种三四茬蔬菜,户均年增加收入1万多元,是改革前的1倍多。恨虎坝试点正常年景,社会资本回收期7年,20年运行期公司累计可计提折旧和收益1911.8万元,年均资本收益率为9.8%。

在农民、企业双赢的同时,政府通过水价杠杆调节,推行节奖超罚机制,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实现了节水减排。恨虎坝试点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提高到0.85,每年可节水45.6万立方米;中坝试点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提高到0.7~0.85,每年节约用水148.66万立方米;高西试点区每年可节约农业灌溉用水38.2万立方米,同时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156.8吨,每年流入抚仙湖的面源污染物减少12.2吨。

目前,试点探路的初步成效已在全省复制推广。“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做法,正逐步复制推广到全省大中型灌区等农田水利建设中,并作为工程建设的前置条件;引入社会资本解决农田水利建设“最后一公里”的机制,已在建水、弥勒、石林等7个县市区复制推广。 淘宝店:(1)绿丰节水灌溉(2)绿丰节水灌溉设备有限公司(3)绿丰节水灌溉设备

    文章评论
    内容:
    验证码:
    莱芜市绿丰节水灌溉设备有限公司
    Powered by 节水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