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水新闻

新疆昌吉州:创新高效节水农业模式 推进农牧业现代化跨越式发展

发布时间:2019-10-17 08:18:00 点击:
新疆昌吉州地处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全州常年有水的河流有36条,地表水资源量29.3亿方,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24.78亿方,其中州属19.57亿方,人均拥有地表水仅为1597方,低于全国(2200方)和自治区(4000方)平均水平,低于国际公认的用水紧张标准点1700方;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1.92亿方,其中州属9.13亿方,是全疆最缺水的三个地州之一。昌吉是典型的“绿洲经济、灌溉农业”,农业是昌吉州的用水“大户”,占总用水量的94.4%,水资源配置不合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过高、地下水超采,造成全州资源性缺水。作为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随着全州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十二五”期间,昌吉州全社会新增用水量将达4亿方。大力促进农业高效节水提质增效,已经成为破解我州水资源短缺“瓶颈”、优化水资源配置、率先实现“三化”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昌吉州农业节水大致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提升三个阶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昌吉州启动防渗渠道建设工程,防渗渠道每年以700公里的速度递增。截止目前,全州已建成干支斗农四级防渗渠道0.97万公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昌吉州先后推行了喷灌、膜上灌和膜下自压软管微孔灌实用技术,农业节水技术进一步发展。2007年,昌吉州党委、政府从推进昌吉州跨越式发展出发,站在全局的高度,把高效节水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加快发展,经过5年的努力,全州建成高效节水面积332.3万亩,占全州总灌溉面积的48.2%,全疆地方节水总面积的18.8%。按亩均节水150方计算,年节水约4.9亿方,在国民经济各业水量增加的情况下,农业灌溉用水量实现了负增长,高效节水也实现了从一家一户一小条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从单纯地下水灌溉向地表水自压灌溉转变,从常规节水向以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转变,从单纯的高效节水向灌区(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转变。特别是2010年以来,昌吉州积极探索制度加科技的节水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了高效节水科技含量,进入了高效节水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昌吉州也在自治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天山杯”竞赛近5年大评和2010年、2011年年度竞赛中被评为先进地州。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坚持高强度投入。2007年以来,昌吉州党委、政府果断决策,作出了从政策、资金、机制、技术等方面全力推进农业高效节水发展的决定。州、县人民政府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将高效节水纳入年度综合目标管理和自治州水利建设“天山杯”竞赛考核,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逐级明确责任,分解任务,加大落实力度。昌吉州党委、政府每年拿出1700万元对农民自筹资金建设的节水工程进行补助,各县市也纷纷出台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安排了预算内财政资金,并制定了详细的补助标准,调动了农牧民通过“一事一议”自筹建设资金的积极性,形成了“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农民自筹”的多层次、多渠道投资机制,确保了节水农业的顺利实施。截止2011年底,全州累计投入高效节水建设资金22.73亿元,其中: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5.02亿元、州县配套4.43亿元,拉动农牧民投资13.28亿元。二、坚持高起点建设。2010年,昌吉州人民政府出台了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办法,从前期、资金、建设、运行等四个方面,全面规范和指导全州高效节水工作。把以先进的科技运用水利、装备水利,以节水为纽带,以土地为基础作为编制高效节水规划的发展思路,通过规划建立整合平台,统筹安排小农水、重点县等涉及高效节水建设的各方面资金,打捆资金,拼盘项目,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工程模式和管理方式,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目前,全州以滴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模式已经在我州确立主导地位,灌溉水利用系数已从2006年的0.495提高到了2011年的0.534,在农业用水总是不增加的情况下,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在工程建设中,昌吉州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加大各部门协调配合,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加大资金审计力度。对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实行县级财政报帐制;自筹资金采取乡镇农经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按程序拨付,由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村民民主理财小组进行监督审核,定期公布,接受村民监督。三、坚持高科技应用。一是积极探索并推广应用地表水自压滴灌大首部新技术。昌吉州农业灌溉水源以地表水为主,由于地表水泥砂含量大,悬移质难以处理,不利于高效节水技术的实施,限制了高效节水的发展空间。为此,从2006年起,我州因势力导,加快制度加科技的探索应用,充分利用南高北低的地势,在昌吉市率先进行了地表水简易沉砂池即首部建设,随着技术的完善,首部向大首部、阶梯首部发展,控制灌溉面积从千亩向五千亩、万亩发展,沉砂由两级向四级、五级发展。至2008年,大首部地表水滴灌应用技术逐步成熟,以呼图壁军塘湖流域为代表的大系统、全流域集成首部取得成功经验,并迅速在全州得以推广,即有效地解决了沉砂、过滤及微生物处理的问题,又节省了工程量、降低了运行成本。截止目前,全州已推广大首部、大系统、全流域节水示范点21个,建设规模26.6万亩,不仅促进了水资源的综合配置和高效利用,而且推进了高效节水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二是加快区域(流域)综合节水步伐。昌吉州把呼图壁县军塘湖流域(灌区)作为综合节水示范点,综合运用工程性节水和管理性节水措施,加快水资源优化配置、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及水量交易等10项配套政策的研究,测定了主要农作物对比试验、渠系有效利用系数和灌溉用水定额等基础数据,初步建立了灌区各业用水强制性指标体系和水价调节机制,制定了典型流域水资源分配初步方案,有效落实了初始水权,促进了水商品流转机制的形成,现代农业集约化得到快速发展。军塘湖流域综合节水试点的实施,实现了两大突破(即:流域涉水政策全部到位,实现突破;流域水资源与供水、用水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对各业用水合理配置,实现了用水观念上的突破)、三大提升(即:提升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农业集约化生产和综合市场竞争能力、水利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四大转变(即:实现了由田间单一节水向流域(灌区)全社会节水的转变、由单一为农业供水服务向经济社会全方位供水服务转变、由田间单一节水技术应用向集成系统综合技术应用的转变、由单一分散分户的生产、经营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导的统一生产经营转变)。三是不断推广高效节水工程实用新技术。近年来,昌吉州大力推广应用低压小流量和小流量滴灌技术,实现了节水、节肥,降低了系统能耗,延长了灌溉周期,提高了灌溉均匀度。全州高效节水工程全部通过GPS定位上电子图,集农业灌溉、农村供水、地下水监控、地理信息、防洪预警、工程监测等业务于一体的“数字水利平台”的建立,可对高效节水的在线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管理,有效提升了农业高效节水的科技含量。四、坚持高标准示范。昌吉州积极抢抓自治区标准化、规范化节水示范区的有利机遇,按照“四个基地”和“两节、两高、两个促进”的要求,强力推进呼图壁县、玛纳斯县、昌吉市3个示范区建设,重点应用自动化滴灌技术和低压小流量滴灌技术等新技术、新产品,与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要求相结合,集中力量全力打造具有资源配置合理、建设标准规范、规模集中连片、整体效益显著、管理现代科学和代表性强的精品工程,形成了玛纳斯包家店、乐土驿30万亩、呼图壁军塘湖10万亩和昌吉市二六工万亩示范区。示范区依托小户合户联营、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入股、土地返租倒包等形式,加大土地流转和土地资源的整合力度,通过统一作物、统一播种、统一灌溉、统一施肥、统一收获,实现了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促进了“三网同建”(即农村供用水管理网、综合信息管理岗、农村水利服务网)和“六化三减一增”(即技术集成化、过程机械化、管理信息化、经营合作化、增收多元化、产品安全化;减少劳动力、减少生产成本、减少用水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五、坚持高效益管理。随着高效节水面积的不断增加,为了推动高效节水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昌吉州认真总结高效节水工程运行管理经验,因地制宜地推行专业合作社+专管人员、农民用水者协会+专管人员、村组+专管人员、公司+专管人员和农民联户管理等5种科学适用的运行管理模式,加大技术服务,加强宣传培训。昌吉州人民政府出台了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农民用水协会和土地经营合作社的作用,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受益权的前提下,采取农户入社参股、土地置换流转等方式,形成连片统一集约化生产经营模式,提高节水工程管理水平,实现工程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昌吉州用水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保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为我州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及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障。“十二五”期间,昌吉州将以推进节水建设由规模扩张为主向提质增效为主转变、由大宗高效作物全覆盖向林草、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的广泛覆盖转变为重点,着力推进农业高效节水工程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建设和制度化管理,着力构建高效节水的政策、技术、科技、服务保障体系,加快高效节水向高效用水转变,完成27个小流域综合节水工作,使全州农业高效节水面积达到总耕作面积的70%,加快推进农业水利化和现代化,为昌吉州“三化”建设和跨越式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淘宝店:(1)绿丰节水灌溉(2)绿丰节水灌溉设备有限公司(3)绿丰节水灌溉设备

    文章评论
    内容:
    验证码:
    莱芜市绿丰节水灌溉设备有限公司
    Powered by 节水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