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甘肃抗旱节水措施应用与对策
1 甘肃省水资源现状特点
1.1 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 全省水资源总量少,但其中60%~70%的水资源集中在7~10月的汛期,难以有效蓄集,绝大部分直接流失,而且由于环境气候影响,以定西、武威一带缺水尤为严重。
1.2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农业用水只占全省总用水量的64.30%,但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50左右,50%左右的水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被浪费,进一步加剧我省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1.3 降水量少,旱情连年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76.90mm,降水总量为1 258.306亿m3,与正常多湿地区相比,降水量严重偏少偏低,这不得不造成甘肃省多个地区旱情连年,尤其以今年(2009年)入夏以来,陇原105.07万hm2田地遭旱,部分地方人饮出现困难。
2 节水灌溉技术应用
节水灌溉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及当地供水条件,为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获取农业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而采取的多种措施的总称。随着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节水灌溉措施越来越多,但各种高新技术措施并不宜盲目推广应用,应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措施,下面就甘肃省环境、气候地形等特点提出几种较为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
2.1 喷灌技术 喷灌是将水加压后通过压力管道送到田间,再经喷头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地散布在农田上,达到灌溉和节水的目的。
2.2 地下滴灌技术 这是利用低压管道系统,使滴灌水成点滴地、缓慢地、均匀而又定量地浸润作物根系最发达区域,使作物主要根系活动区的土壤始终保持含水状态。
2.3 沟畦改造技术 沟畦是当前最主要的田间灌水方式,为了节水增产,可在精细平整土地的基础上,大畦改小畦,长沟改短沟,使沟畦规格合理化,一般可比常规畦减少灌水定额50%,增产10%~15%。
2.4 坐水播种 坐水即是在每个种子坑中注水,以满足种子发芽需水,是一种抗旱型半灌溉技术。坐水播种适宜在春旱严重造成无法按时播种和正常出苗,或由于土壤墒情差、作物出苗率低影响全年产量、出苗后一般能赶上雨季,正常年份降雨基本满足后期生长需要的地区。坐水播种的方法为挖坑或开沟、坐水、播种、盖土,注水的深度一般应超过播种深度,以利于与底墒相接,增强抗旱能力。注水量每穴2~3L,6~9m3/667m2。采用坐水播种的方法,可以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达到苗全、苗壮的目的。一般出苗率可达95%以上,增产15%~20%。
2.5 地膜穴灌 地膜穴灌是在抗旱坐水播种的基础上进行。播种后覆上地膜,当作物出苗快顶到地膜时,选择温暖天气将地膜呈十字型划破。待苗长出地膜后,再把播种坑扩大为灌水孔,即地膜集流穴。灌水时可每孔根据植株大小人工灌少量水,保证作物成活,同时地膜集流穴可以收集天然降雨时降到其他部分膜上的雨水,提高降雨的利用率。地膜穴灌还可以先将土地整成沟垄相间的田面,灌水时水流通过放苗孔渗入土中,再通过毛细作用湿润作物根区。
3 甘肃发展节水灌溉的对策
3.1 强化组织领导、搞好宣传、典型引导 缓解我省水资源矛盾,使农业持续发展、经济稳定增长,要搞好节水灌溉、要加强对节水灌溉的组织领导、做好舆论宣传工作,让全社会充分认识节水的重要性,同时要以典型示范农业节水灌溉引导农民。
3.2 以国家投入为主 根据水利部最近拟订的节水灌溉规划,从2001-2015年,每年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33.33万hm2,为此每年需要投入资金84~91亿元,如靠农民自筹为主,不加大国家投入,节水灌溉也难以继续按此速度发展。
3.3 政策配套,提高灌溉用水管理水平 加强灌区内部管理,精细机构,分流冗员,落实多种形式的经营管理制,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4 进一步强调因地制宜,克服推广中的盲目性 要分地区、分作物水平确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类型,从当地的种植结构、水源条件、农民需要出发,选择不同类型的节灌形式。同时还要兼顾农民的承受能力,让节灌工程符合当地生产实际,让广大农民接受、受益。
3.5 加大科研和培训力度、强化指导 针对各地节水灌溉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组织有关专家深入实际进行调研,系统地研究适合当地的节水灌溉技术,确保节灌工程真正发挥效益。同时要加强对节水灌溉项目区的技术指导与服务,要经常深入基层,开展技术咨询与服务,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 淘宝店:(1)绿丰节水灌溉(2)绿丰节水灌溉设备有限公司(3)绿丰节水灌溉设备